Sunday, January 13, 2013

每當變化時,光陰的故事

每當變化時,我們在行走當中,又失去了什麼?
暮然回首一看,你是否又曾後悔過?
電影雖說是一部講述香港從九十七年回歸後到二零零七年十年中所發生的故事
姑且不從政治角度上去分析,這部電影的確有所讓我感動的事情
它讓我回想起兒時歲月的回憶,在家人的帶領下所逛的一段場景;也就是電影中的《富貴墟》菜市場。
菜市場一詞,彷彿與我們距離越來越遠了。
它就好像一座孤島,在高樓大廈聳立的城市群裡,總是被隔離或是邊緣化。
大型購物市場及超市的便利性及價格上,菜市場永遠都比不上。
但它永遠都比超市多了一份的人情味,這份更是菜市場所獨有的。
當你在買菜時搭上一棵免費的蔥、還是買魚的時候搭上一條免費的小魚時;更不是超市中買一送一的優惠中所能媲美的。

感動的事情並不是會讓你痛苦流涕的一件事,而是當你踏進菜市場的那一刻,在買菜的過程中和大家寒暄一番,看見許多無比熟悉的老臉孔。無論是買家還是賣家,他們都理解你;會因為你消失了一周而發自內心對於你的關懷,問你去哪了?雖然他們都是一些社會低下層的人士以及以八卦為樂趣的師奶們。

雖然菜市場的環境總是會讓人卻步,但是小時候的我卻總是愛往菜市場裡擠。從年老的阿嫲帶我去逛菜市場,直到換成了媽媽;我仍然喜歡菜市場的味道。在濕嗒嗒的爛泥路中踩踏總會把地下黑漆漆的污水沾上腳踝中;所以短褲拖鞋已經成為逛菜市場的標誌,當然還有哪賣魚佬必穿的黑色長水靴;如今已成為時尚流行的一部分了。

這裡聚集了三教九流之徒,他們好賭成性、要嘛就是愛嫖或愛喝酒,他們總是出口成髒、目光短淺、隨遇則安、得過且過的一群。但比起城市裡人的虛偽,我更認為他們是一群真性情的人。




憶起兒時的一段故事、兒時的半山芭巴剎、老吉隆坡人的一段故事

馬華文學

文學並不是需要一大堆論文式的文學批評方式。我一直覺得這是一種惡性循環的方式,把文學寫的再高深莫測,只能把文學僅僅局限於一小部分的人身上,並無法代表真正的馬來西亞華人文學。現今的馬華文學就處於這種孤芳自賞的狀態裡,在21世紀的今天,談的應是如何利用文學來達到一種宣傳的目的,才是文學該走的道路。而且,為啥所有馬來西亞華人寫的東西都必須被歸納進馬華文學裡,在這個全球村的世界裡,把東西分得這麼細到底有什麼用處?